負責掌管全家五臟廟的林杰樑太太譚敦慈,對於食材嚴格把關,
不少長庚醫院的醫師、醫師娘、甚至台塑集團的主管都跟著她的腳步。
她身兼林杰樑毒物研究室研究助理10多年,滿腹的毒物知識,
被她選中的食材,除了新鮮還得通過實驗室的無毒測試,就算是長期合作的攤販,也會不定期抽驗。
家庭工作兩頭燒,忙碌程度不下她的另一半林杰樑。做事一向乾淨俐落的她,連上市場買菜都眼明手快。
毒物專家林杰樑把關病人的毒物,另一半譚敦慈把關餐桌上的安全,
林家餐桌上每一道菜幾乎都驗過,她首度公開多年的採買心得。
1.只買當季盛產,便宜又安全
觀察貨架上哪些蔬果魚類的種類最多,就買那幾種。
因為季節對了,食材不需額外「加工」(例如加藥刺激生長)就能有好收成。
加上產季的供貨量大、價格便宜,精打細算的農民較不會多灑農藥增加成本。
至於價格昂貴稀少的食材,鮮少獲得譚敦慈的青睞,「因為被人工『加強照顧』的機率高」。
2.在傳統市場買魚,超級市場買肉
因為傳統市場的魚貨摸得到、聞得到,
不像超級市場多是冷凍包裝,較難分辨季節性及新鮮度,但她只跟長期信任的店家買。
至於豬、雞、牛等肉類食品,譚敦慈則在超市選購冷藏完善、有CAS把關的肉品。
3.不買熟食及半成品
不是原始的真食物,進不了譚敦慈的採買清單。
因為製作過程及添加物不明,保存方式也不一定安全。
4.不買藤類蔬果
例如茄子、青椒,因為不是整批成熟整批採收,而是有些已經熟了先採,有些還在藤架上繼續生長,
這樣的栽種及採收方式,為了維持未成熟瓜果的順利長成,較易有農藥殘留的問題。
5.颱風過後,不買葉菜類
不只價格高,還可能因為趕在颱風過境前搶收,而有農藥殘留的問題。
6.確認蔬果產地
因為生長環境關係著食材的安全,譚敦慈對於來自工廠少、污染低的產區(例如花蓮、台東)較放心。
此外,避免購買高山產區的農作物,並非不安全而是不環保。
林杰樑全家每年寒暑假會跟著醫療團到山區義診,目睹當地因種植高山蔬果而造成的水土破壞,都憂心不已。
家家都要有長期信任的魚販朋友
「回家吃晚餐」是林杰樑一家人多年來的習慣,關鍵人物就是負責掌廚的譚敦慈,用心為全家人的健康把關。
1人1條魚,是林家晚餐常見的菜色。
能夠通過譚敦慈的嚴格標準,榮登林杰樑家中餐桌的鮮魚,並非昂貴的海鱺、鱈魚、鱒魚、石斑……,
反而是便宜但魚油含量高的小型海魚,例如鯖魚、肉魚、花飛魚、秋刀魚等,而且她只向熟識的魚販買魚。
位於林口龜山黃昏市場的林家魚舖,通過譚敦慈10多年來的檢驗。
她跟魚舖老闆夫婦早已建立良好私交,老闆娘不只提供新鮮的魚貨資訊,
有時還會跟她咬耳朵,分享市場的小道消息。
林家魚舖:林口龜山黃昏市場(桃園縣龜山鄉復興一路及文化北路口)
聯絡電話:0935031130
譚敦慈透露自己挑選魚販的心得:
有販賣小型海魚的攤位:
這是首要標準,因為大型魚是食物鍊的上層,重金屬殘留較嚴重。
所以,魚舖上已被肢解成塊狀,看不到頭尾的大型魚,向來都是林家的拒絕往來魚種。
分辨「小型海魚」,譚敦慈伸出手教導測量的方法:不算頭尾的魚身大約一個巴掌大、重量不超過8兩。
魚貨新鮮沒有異味:
魚眼清澈、魚鰓鮮紅或偏紫紅、表皮和魚鱗完整、肉質有彈性……
會這些基本的選魚技巧還不夠,因為不少商人會用藥水來混淆視聽。
譚敦慈買魚時會掀開魚鰓聞聞看,確定沒有藥水味才下手。
回到家取出內臟再聞一次,若有消毒水或腐敗味,就不再跟這店家往來了。
貨架上的冰塊要足夠:鋪在魚貨下面的冰塊要夠,才能確保新鮮。
否則店家從早賣到傍晚,就算當天現撈的鮮魚,也會變成腥魚。
避免經常向魚貨噴水的店家:
也許商家是為了讓魚貨保持鮮亮的外觀,
但譚敦慈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行為,反而讓她擔心水壼裡的水質可能不安全。
魚類豐富的蛋白質及魚油,是人體重要的營養來源,但環境污染加上商人取巧,造成吃魚變成一件冒險的事。
譚敦慈建議讀者在住家附近尋找值得信賴的魚販,建立長久關係,
「跟他們交朋友,他們就會跟你分享自己家人也會吃的那一份。」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