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勇敢封面  

Chapter1 不能輸的理由:優越感與自卑感

※自卑情結

自卑感和優越感的根源,其實是一樣的。

因為比較這件事本身就是在做出相對的評價,迎頭趕上就會有優越感,被超越就有自卑感。但即使當下贏了,也還是會有輸的時候。所以重要的是要察覺,即使不和別人比較自己也是很有價值的。

 

「驅動人類的本源,就是『追求優越感的心』。」是否會感受到自卑感與個人主觀想法有很強烈的關係,所以並不一定只限於在客觀的事實上。即便是別人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,本人卻覺得那是重大缺點,這樣的情況很常見。此為「主觀性自卑感」而非「客觀性自卑感」。同時,會想要以某些東西來彌補這分自卑感。若是在同一舞台上無法獲勝,就會想在其他領域取勝。也就是,用優越感來填補自卑感。例如,以在學習上的優越感來填補不擅長運動的自卑感。


自卑感與優越感其實是一體兩面。自卑感的洞穴愈大,為了埋填這空缺而更激烈去追求優越感的情況時有所見。反過來看,過度追求優越感的背後,可能有著極大的自卑感橫亙其中。

阿德勒心理學將著眼點放在「不去比較」,如此一來,就能從自卑感與優越感所束縛的著眼點超脫出來,不被勝負的圈圈束縛走向更自由的世界。那是一種不被劣等、優秀等想法所左右的生活方式。
所有人都是獨一無二,而且是對等、受到尊重的存在。

 

 

Chapter2 創造生存價值的方法:人生課題

自然後果

有些事如果沒有實際體驗是不會懂的。自己親身體驗,從行動結果學習是很重要的。就好像過去一直沈迷於搭雲霄飛車,但現在坐在各停的鄉間火車上,從座位上往外眺望風景一般。

 

「各種煩惱都是圍繞著工作交友三個人生課題而來」陷入各種不同生課題的程度因人而異,陷入人生課題中的態度可區分為兩大類:

 

1.有益的的方向前進:採取適切的行動、高度社會情感、勇氣、挑戰的力量,以及積極面對處理、主動性的態度等。

2.朝無益的方向前進:因不適切的行動、低下的社會情感、缺乏勇氣、受自卑感所束縛,而出現的消極應對、被動的態度等。

 

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面對人生課題狀況的人時,不應被動地只是回應對方需求,而是應該鼓勵他朝著有益的方向前進。

 

 

Chapter 3 活出自我:區分責任的勇氣

※責任的分離

將混淆的責任清楚地分辨究竟是誰該負責。

「不可以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」

責任強的人容易把自己的和他人的責任混淆, 越容易犧牲者或是完美主義者。有責任感並不是一件壞事。但若負擔過重就會崩潰。不要走在「因為受人之託」這種由他人鋪好的道路上,而是自己開闢一條喜歡的路,大步前進。因此,當感受到肩負的責任過多時,可以試著自問自答:「這是誰的責任?」「這是誰的問題?」「誰應該做的事?」像這樣退後一步冷靜觀望,仔細思考在自認為「逃不掉的責任」「不得不做的事」當中,其中混淆著許多就算你不去做也沒關係的事。有不少情況是自以為是「自己的責任」,但卻是「別人的責任」。

 

畫出一條清楚界線後,專心一意做好自己份內的事,不要出手去碰不是自己責任的東西

 

 

Chapter 4 自己評價由自己決定

賦予意義

我們並非純粹地去看待現實,而是以自己的主觀為基準,再添加一些色彩來看待事物,「加上色彩」其實就是賦予意義。

 

『通常都是透過「賦予現實意義來體驗現實」

一般來說,我們不會特別去注意到自己賦予事物什麼樣的意義。就好像從孩童時期就戴著黃色的太陽眼鏡,那麼自然深信這世界全是偏黃的。我們必須「自覺」到自己在無意識中賦予事物什麼意義,客觀進行分析。如果你賦予自己「我真的很差勁」,貶低自己或他人的意義,那請試著努力把意義改變成「我很棒」,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這類能為自己帶來幸福正面能量的意義。

賦予自我意義重要在於,捫心自問自己對自己的定義是什麼?從現在開始,偶爾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。這樣應該就可以察覺你在不知不覺中賦予了事物什麼樣的意義。

 

Chapter 5 成為嶄新自我的勇氣

※生活型態

阿德勒心理學中獨特的概念,以每個人不同「性格」為出發點的行動模式總稱,並由「角色職務」和「賦予自我意義」兩者交織而成。

 

「自己的性格是來自於自己選擇的結果」阿德勒認為生活型態會在7歲左右,也就是即將就讀小學的時期形成。雖不至於是「3歲定終生」,但至少是在孩童時期就會形成性格傾向。人非天生的演員,所以在人生這齣戲中沒辨法隨時切換不同的生活型態,而是在無意識中,決定愛用的生活型態。當長久下來一直使用同樣的生活型態,漸漸地生活型態就會定型。例如:當不得不離開長久居住的地方(熟悉的土地)時,有人會因為要和家人分開而不願搬離,有人卻能順利適應新環境。

改變自己的角色職責:阿德勒心理學建議,每個人都要重新仔細觀察各種不同的生活型態,必要時甚至要有「改變的勇氣」以切換成最適當的型態。

 

 

Chapter 6 才沒什麼Game Over

※不完美的勇氣

儘管已經努力,但卻還是「與自己設想有其大落差」,用寬廣且強韌的心去接受這個結果,意即:有勇氣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。此為阿德勒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。

 

 

「因為想要做到完美,所以才會感到痛苦。在這世上,完美的人根本不存在。」這可不是說對任何事情都抱著不負責任的態度,但想要事事完美,有時反而會產生弊害。例如:因為講求完美,背負著一定要完美達成的壓力,反而猶豫不敢採取實際行動,或是執著於細部而發生見樹不見林無法掌握全體的狀況等。要知道,無論如何拼命去做,因為人不是完美的,所以也不可能做出完美的工作,勢必有許多力有未逮之處。而受到自卑感刺激作祟的原因,讓我們往往不太願意接受不完美這個事實。

 

拿面試工作來說,能一次定輸贏當然是很好,但實際上往往無法這麼爽快,普通過程都是一番沈浮或是走3步退2步,正因為這樣,才需要不完美的勇氣。面試其實沒有所謂的失敗,沒有錄取只是對方和你的看法不相同而已,相對地,也會有被公司錄取了卻拒絕的情形發生,一切只不過彼此間沒有緣份罷了。

 

越是懷抱希望,失敗時的失望就越大,於是即便的微小的失敗也會令你感到懼怕,到最後不失敗就變成你的目標,然後為了不失敗,就會「停止去挑戰」。其實這都是逃避的藉口,「比起完美,行動更重要」,不完美的勇氣和挑戰的勇氣是一體兩面的,「不只在完美的時候進行戰鬥,不完美的時候也該有挑戰的勇氣」。

 

 

Chapter 7  正因為不同才有出色

※社會興趣(Social Interest)

包含信賴、自我接受、貢獻等「關懷別人的情感」要素。換句話說,社會興趣等同於認同感以及對他人的同理心。個體感知到自己是社群的一部分,重視與他人的「互助合作」,若能互動良好則自己與他人皆能獲得幸福。阿德勒認為人際關係中藏有幸福的秘密,培養健全的社會興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目標,藉由擁有勇氣、負責任、重視他人、幫助他人來築構幸福。在追求個人自立和責任的同時,也能夠和群體關係取得平衡。

 

「所謂的幸福,不是來自於財富名聲或權力,而是透過築構豐富的人際關係,才會開始出現。」只要試著轉換一下角度,許多風貌都會變得完全不一樣。我們不該只一昧地堅持己見,想著「事情就是這樣」,應該試著去了解每個人的立場,然後試著體會對方的心情。能夠改變觀看世界角度的人,就是自己!

 

 

Chapter 8 即便膽怯 也應勇敢說出來

伴侶一起生活,自然就會決定彼此扮演的角色(相處模式)。角色不同不是壞事,但當力量平衡一旦崩壞,容易導致另一方累積不滿。丈夫若個性討厭爭論,於是位避免爭執,總是把想說的話吞下肚,讓著妻子,於是漸漸地就傾向於以妻子的意見為主。

※家庭會議

阿德勒提倡不單是夫妻,所有人類都是平等的。推薦藉由民主性的家庭會議來陳述彼此的意見,並且能互相尊重禮貌對話,在愉快、溫暖的氣氛中達成一致意見。當對話始終無交集,不必勉強作出決定,比起勉強做出結論,更應該重視的是彼此的意見。

民主決定

有別於日常對話,家庭會議必須尊重每個人的發言。所有成員皆須出席,並清楚地陳述自己的主張和意見,最後全員再一起作出決定。

我訊息 ( I-message)

為避免開會發生爭吵,以「我」為主詞,而非「你」。「你每次都....」「你只顧自己...」很像在責備對方,若單純陳述從「我」的立場出發,「我」是因為什麼樣的理由,有什麼樣的感覺,而現在「我」想怎麼做.....等較能避免責備對方,且清楚地將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對方。只要能清楚傳達自己的想法意見,等於在「尋求一致意見」這點上,向前跨了一大步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西瓜軟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