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1004040_410751495704927_1172245175_n 1004040_410751495704927_1172245175_n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gummy419/1372474905-1829539456.jpg)
大家覺得身為朋友,還需不需要說「請」「謝謝」和「對不起」呢?
有的人也許會覺得加上這些字很生疏,但是省略的同時是不是真的有把這樣的心思放在心上呢?
是「請」朋友做事,還是「叫」朋友做事?
是「麻煩」朋友買東西,還是「派」朋友買東西?
是「感謝」朋友請吃飯,還是「盧」朋友請吃飯?
是約定的時間永遠會遲到,還是把朋友的時間當成和自己的一樣珍貴?
是把自己的需求永遠擺在第一位,還是偶爾也想想朋友的需求?
當你覺得朋友連一點小忙都計較,
如果當妳覺得「拜託!我們是好朋友我才會把你做的一切,還有對我的包容都當作裡所當然好嗎?」
這邊文章說到我心坎裡。
以前和彩繪&由佳混在一起的時候,發現她們瘋癲歸瘋癲,(時機到了照樣口出惡言)
但總是把『謝謝』『麻煩你囉』掛在嘴邊,
約出去玩什麼的,永遠都以大家的意見為意見,很少聽到一些自我的發言。
所以我從來沒有對她們心生不滿過,很喜歡和她們一起打打鬧鬧。
但說大家不熟嗎?
並不是。
剛認識的時候,會這樣並不稀奇,台灣人在一開始當朋友的時候,何嘗不是客客氣氣?
相較於台灣人久以後的「原形畢露」,日本人一年二年過去…她們也是一樣,
讓我一度納悶日本人為何可以這麼”見外” ?
感覺一點都不像好朋友,比較像是有點熟的朋友。
後來和宮崎遙聊到這個話題,她是這樣和我說的:
『日本人呀!自我保護色很重。
我們習慣和人保持距離。
人嘛,太過於親近難免變得隨便,
所以這樣的交往方式,你既不會踏到我的底線,我也不會侵犯到你,彼此的關係才能走得更長久。』
原來是這樣的啊!
常有人說日本人很假,搞半天,原來是因為這樣的關係。
但說真的,當初我是有幾分不認同的, (但印象非常深刻)
甚至覺得這樣戴著面具也未免太悲哀了~
可是現在,或許是年紀關係,又或許是一些事情的刺激,我逐漸能認同宮崎遙所說的。
這樣的交友方式才是最聰明的!
有時候許多摩擦,
都是因為太自我。
都是因為不見外。
歸咎到最後就是…… 『反正我們都這麼熟了!』
約的時間永遠不用準時到:『反正讓她等一下又沒關係』
姍姍來遲來了也不用道歉:『反正你們懂我的』
大家都是大人了,當面斥責只會讓彼此尷尬。
不把話講白是因為珍惜多年的友誼,只可惜友誼已經缺少了基本尊重。
但對方似乎沒有體悟到這點,所以才會一而再,再而三我行我素。
卡出時間見面,為的是增進感情,
如果得到的是反效果,彼此自然會漸行漸遠。
我想起馬克吐溫在《Notebooks》,所說的千古名言:
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.
中文翻作「親近(暱)生侮謾」、「親暱生狎侮」。
指如果關係太過親近、親密、親切,有時候有些人就失去分寸,少了禮貌,變得輕薄、不尊重對方。
如果一直保持淡如水的君子之交,嚴守分際,就不會隨隨便便親暱生侮慢了。
看來,這樣的情形從以前就曾發生,根本是人的劣根性吧。
反之,以前學生時代一向任性自我的朋友,
出了社會之後,反而變得會體貼配合別人。
所以約出去很開心,不用受悶氣,即使時間繁忙,彼此的連絡卻更頻繁、互相關心。
說穿了,
人要的,就是一個尊重而已。
人難免自私自我,但是別忘了有個限度。
看別人,別忘了想自己。
期許讓自己能變成台式真性情+日式好禮貌的傑出混血兒!